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格竹問新(評論員觀察)

鄒 翔

2025年11月2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我們不可能拋棄過去、拋棄傳統、離開中華大地,憑空生造一個現代化出來。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發掘好運用好其中蘊藏的寶貴經驗、精神智慧,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能

  

  中國人愛竹,多因其喻指“君子”的傳統文化意涵。但近來看到的幾個案例,刷新了筆者的這一認知。

  先說“竹鋼”。在浙江安吉的國家竹產業研究院,以竹為主料、樹脂為輔料制成的“竹鋼”,單位密度強度可達普通碳素結構鋼的5倍,適用於建造高速公路護欄、風車葉片等場景。“竹鋼”身手不凡,“投身”北京冬奧會建筑、港珠澳大橋等重點工程。有科技創新加持,帶著泥土芬芳的竹子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堅硬如鋼的新材料。

  再看“竹林碳匯”。竹可食用、可入藥,不過以前很難想象,“竹林空氣”也能賣錢。在安徽歙縣竹嶺村,1.5萬畝竹林經測算總固碳量為7萬余噸,村子的第一筆碳匯交易是以總價9900元轉讓了220噸固碳量。“竹子變票子,資源變資本”,印証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中蘊藏發展新動能。

  還有“竹海文旅”。四川興文縣變“賣竹子”為“賣風景”,將竹資源保護、民族文化傳承與生態旅游發展有機融合,從單純的竹材採伐轉向“景觀營造+文化挖掘+業態創新”綜合開發,僅僰王山景區去年就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綠竹猗猗、盈盈綠意,構成一二三產聯動、生態保護與富民增收共進的活力畫卷。

  觀察傳統產業如何向新而行,竹子是個很好的對象。無論是新材料的性能突破,還是碳匯量的精准監測,都離不開科技支撐。不把目光局限於作為草木的竹子,而是向上延伸產業鏈、向深發掘附加值、向外拓展產業群,激活了一域發展沉睡的潛能。善用科技,創新方法,因地制宜,這是傳統融入當下、提質升級的共通邏輯。

  傳統不是落后的代名詞,傳統的農林牧漁業和制造業也可以孕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理解了這一點,就更能讀懂“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什麼內含“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什麼內含“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和數智化改造”等戰略安排。

  如何看待傳統、怎樣對待傳統文化,是邁向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回答好的一個課題。竹子的啟示,在物質也在精神。

  砍竹、刮青、破竹、啟篾、分絲、勻絲﹔起底、編筐、收口……憶及幼時看大伯編織竹器,那真是個極需耐心和細心的活兒。練就一雙巧手,編織幸福生活,建立在付出大量汗水和心血之上。現代工業對傳統手藝人產生影響,包括篾匠在內的農村工匠數量逐漸減少,但那份對產品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匠心,借助數字平台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並在賡續傳承中成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底座。

  一名國外學者在深入研究中國科技史后認為,東亞文明某種程度上是“竹子文明”。中國文化鐫刻著竹的印痕,竹之品性啟人以處世哲學、生活智慧、發展道理。文以化人,文化興邦。文化與經濟雙向互動,織就經濟繁榮、人文鼎盛的“雙面繡”。文化與體育有機融合,“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們不可能拋棄過去、拋棄傳統、離開中華大地,憑空生造一個現代化出來。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發掘好運用好其中蘊藏的寶貴經驗、精神智慧,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能。

  鄭板橋有詩雲:“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他高,來年看我掀天力!”把握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守正創新中穩扎穩打、銳意向前,走向未來便能擁有“掀天之力”,一如那拔節向上的翠竹。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