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思想上先邁出一步(中國道路中國夢·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黃佳平

2025年11月25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我是一名85后,2020年改行下海當漁民,在廣東汕頭過上了耕海牧漁的生活。曾有養殖戶勸我:“在咱們這裡搞深遠海養殖?小心雞飛蛋打!”5年過去,伴隨著與大海的“愛恨交織”,我走通了這條路。一路走來,最大的感悟就是思想要與時俱進,別被舊觀念束縛。

  曾經,深遠海養殖是汕頭人眼裡干不成的事。這裡的海域風速常年在每秒9米以上,台風頻繁過境﹔海床平緩、水面開闊且無群島遮擋,離岸至少10海裡才有20米的深水。風電企業對這片海域青睞有加,深遠海養殖從業者卻是望而卻步。長期以來,近岸內灣幾乎是海水養殖區域的唯一選項,尤其是早年個別先行者試水折戟,更是固化了本地漁民的觀念——汕頭深遠海難以搞養殖。思想的束縛,成為漁業養殖挺進深藍的最大阻礙之一。

  起初,我也曾損失慘重。但作為新漁民,自己有一股拓荒牛般的拼勁﹔作為年輕人,也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疏近用遠、生態發展”是漁業的發展趨勢,行業的未來當在深遠海。有勁頭,也得腳踏實地,耐心扎下去。走訪山東、浙江、福建等6省上百家養殖戶和企業,尋找解題之鑰﹔搬進漁民家裡,用一年半的時間與他們同吃、同住、同作業,學習傳統經驗……摸索、驗証、改進,在一次次試錯后,我找到了依靠筏架養殖設施來削波減浪的方法,讓水箱在深遠海“站穩了腳跟”。

  2023年夏天,我回到“跌倒的地方”重新出發,組合魚、貝、藻多個品種,外圍以低成本養殖抵御風浪、內圈以高投入養殖提升效益,立體布局水下和水面。截至目前,我的海洋牧場扛住了3個台風季,更在今年超強台風“樺加沙”大考中順利過關。路子走通,經濟效益也上來了。赤嘴鳘魚的出膠率比近岸高三成多,生蚝出肉率高五成左右。“深遠海去不得”的觀念逐步消散,越來越多漁民朋友受到鼓舞,開始到更遠的海域“墾荒播種”。

  從別人眼裡的“不可能”轉為現在“干得成”,怎麼就成功了?我想,技術當然重要,思想上先邁出一步同樣重要。漁業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們不能丟了老本,要尊重世代積累的智慧,但也必須敢闖新路。記得一次強降水,老漁民清楚近岸海水水質將驟降,但仍心存僥幸不願去深遠海,結果遭受損失,隻有我在較遠海域養殖的魚毫發無損。發展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不能“一退了之”,可如果不願拓寬視野,擁抱新理念、新技術,一些產業很可能在不進則退中淪為落后產業。新與舊總是相對的,轉型是挑戰也是機遇,只要肯解放思想、擁抱創新,傳統產業也有新的可能。

  陸地和海洋都是人類的家園。新漁民的新,也體現在人海關系的重塑上。過去,漁民有“海底‘錢銀’(漁獲),拿到手裡才歸自己”的說法。他們覺得靠海吃飯不安穩,能索取就不留余地、不考慮長遠。竭澤而漁,導致養殖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漁民為維持收入又盲目擴大規模,進一步加劇環境負擔,陷入惡性循環。隻有充分認識海洋、主動關懷海洋,才能在人海和諧中實現可持續開發。實踐中,我探索養魚排碳量與養貝藻固碳量的平衡,力爭實現綠色循環。按目前情況測算,達到一定規模時我的海洋牧場就能實現“碳中和”。

  5年耕海牧漁,漁民和鄉親幫助我、政府支持我,不僅讓我摸索出門道,更讓我感受到“藍色國土”蘊含的巨大潛力。未來,我會繼續做一名新漁民,努力建設好祖祖輩輩留給我們的“藍色家園”。

  (作者為廣東省汕頭市瀚海海洋與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