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湯顯祖國際戲劇交流月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舞台
本報記者 楊顏菲
2025年11月25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第七屆湯顯祖國際戲劇交流月開幕式晚會現場表演。 |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在江西省撫州市文昌裡“尋夢牡丹亭”實景劇場,第七屆湯顯祖國際戲劇交流月(以下簡稱“戲劇交流月”)的舞台上,一場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跨時空對話”正在上演。
本屆戲劇交流月由江西省政府、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戲劇家、演員、學者齊聚撫州,通過國際戲劇展演、青年戲劇創作營、戲劇論壇、海外聯動演出等活動,共譜一曲以戲劇為名的交響。
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時表示:“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10年間,以戲為媒、以夢為橋,當地戲劇活動從紀念活動拓展為文明交流機制,走出一條以文化促交流、以戲劇通世界的新路徑。
夢起臨川
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舞台上,杜麗娘水袖一揚,悠揚的聲腔跨越數百年,依舊動人。
“撫州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出生地、創作地。”撫州湯顯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吳鳳雛說,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寫出人間至情,閃耀著人文之光。
優秀的戲劇作品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牡丹亭》中的曲詞,仍是現代人抒懷詠唱的高頻詞句。
在對湯顯祖作品的傳唱和研究中,“臨川四夢”不斷開花結果,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活載體。
“以‘文旅+戲劇’融合為引擎,我們探索出一條‘從舞台走向城市’的路徑。”撫州市文廣旅局局長傅武彪介紹,撫州以“湯顯祖文化”為重點,打造的集湯顯祖紀念館、戲劇書屋、沉浸式展演空間於一體的文昌裡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會客廳﹔設立撫州湯顯祖國際研究中心,出版《湯顯祖學刊》,推動學術成果轉化﹔推出漫畫《半小時愛上臨川四夢》,常態化演出《尋夢牡丹亭》。
戲劇的生命力,也在於傳唱的人。撫州採茶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湯紹雲已登台唱戲四十五載。“我姓湯,也唱湯翁的戲。”她說,“唱戲就是和他一起‘做夢’,把那份‘情’唱給大家聽。”
如今,湯紹雲帶著年輕演員走進校園,把採茶戲的唱段、身法等一一教給孩子。“還有人願意聽,還有人想要學,我們的戲就活著。”湯紹雲說。
夢起臨川,以戲劇為基礎的文化傳承和創新,融入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夢渡重洋
文化出海的中國表達
《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東方哲思,歷經歲月沉澱而更加令人回味。如今,這份“情”正跨越山海,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紫釵啟夢、南柯幻夢、邯鄲驚夢、牡丹情夢”,撫州湯顯祖大劇院近日舉行的以“一夢四百年·梅香滿臨川”為主題的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專場演出,引來各地觀眾。
“35年來,我一直在飾演杜麗娘,曾赴世界多地演出。每當幕布升起,我能從觀眾的眼神中感受到彼此的情感相通。”撫州採茶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嵐說。
在英國斯特拉特福的埃文河畔,一座中式亭閣——牡丹亭靜靜佇立,那是撫州贈予莎士比亞故鄉的禮物。牡丹亭飛檐翹角、朱欄倚水,成為當地最具東方意蘊的文化景觀之一。此后,俄羅斯彼爾姆、贊比亞盧薩卡又相繼建起牡丹亭。一亭一夢,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審美與情感。
“去年4月,在斯特拉特福舉行的紀念莎士比亞誕辰活動中,我飾演杜麗娘,和同學們一起在牡丹亭裡表演了英語版《牡丹亭》選段。”英國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學院導演埃米莉·C·A·斯奈德帶著團隊前來參加此次戲劇交流月,“我一直夢想著有機會來中國,現在我也像杜麗娘一樣,夢想成真。”
“《紫釵記》中霍小玉關於金錢的獨白,與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中對金錢本質的批判有異曲同工之妙﹔《南柯記》《邯鄲記》中對權勢、名利的諷刺,也能讓西方觀眾產生共鳴。”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研究分會會長黃必康介紹。
“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湯顯祖戲劇出海並與莎士比亞戲劇展開多層面對話交融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特聘教授、莎士比亞中心主任從叢說。
戲如夢,夢在人們心中延續。這份情感共振,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人文維度的生動實踐——以美美與共之心,讓世界彼此聆聽。
“戲劇是沒有國界的藝術。我們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湯顯祖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吳鳳雛說。
夢聚世界
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紐帶
10年前,撫州以一場紀念活動向世界發出邀請﹔現在,世界各地的戲劇家與青年戲劇愛好者紛至沓來。
在今年戲劇交流月中,原創劇目《南柯仲夏夢》贏得滿堂彩。這部作品取材自湯顯祖的《南柯記》和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由英國利茲大學、中國對外經貿大學等高校青年共同創演。中西經典交匯,青春表達讓古典意象煥發新生。
“我們想用戲劇証明,夢無國界。”英國學生演員莎拉·謝赫說。兩所高校的同學們也因聯排劇目產生深厚友情。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南柯仲夏夢》導演之一李軍說:“兩個學校的學生共同逐夢,這是一種奇妙的對話。”
伯明翰大學的師生帶來了英文詩劇《牡丹亭》改編本,完成了在中國的首秀。“譯本採用莎士比亞標志性的抑揚格五音步來翻譯。”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學院院長邁克爾·多布森說,“一部經典之作,能提出每個時代的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回答的問題。莎士比亞寫人性的復雜,湯顯祖寫靈魂的追尋,他們都在追問‘何為人生’——這正是東西方戲劇能持續對話的關鍵。”
黃必康是此次全英文版《牡丹亭》改編本的譯者和編劇,他認為,“湯顯祖作品對外傳播要真正落地,關鍵在於文化表達方式的選擇。要讓海外觀眾體悟作品所蘊含的生命哲思與情感共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400多年前,湯顯祖以夢寫情﹔400多年后,戲劇以夢傳情。一屆戲劇交流月,正以戲劇講述中國,以文化連接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