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蕭紅在山西

李清

2025年11月27日08:29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抗戰時期,位於山西臨汾的民族革命大學聚集了不少投身抗日救國事業的文人學子,該校向蕭紅、蕭軍發出了任教邀請,正尋求以文藝力量助力抗戰的二人決定接受邀請。

1938年1月27日,蕭紅與蕭軍及端木蕻良、聶紺弩等一眾好友從漢口出發赴山西。然而途中歷經兩次空襲警報,還遭遇了火車撞車事故,在河南陝縣會興鎮(今屬三門峽市)滯留了數日。到臨汾約800公裡的距離,原本數日的行程,他們足足用了10天時間,直到2月6日才最終抵達。

1937年太原失守后,臨汾成為北方重要抗日中心,閻錫山在中共及進步力量推動下籌備了民族革命大學,最初擬名“民族革命青年學校”。學校於1938年1月20日正式開學,教學以政治課為主,軍事課為輔。總校核心選址在臨汾的鐵佛寺及臨汾師范學校舊址,因學員人數眾多,除校本部外,還在臨汾設了一分校,在運城設了二、三分校,在曲沃設了第四分校,教師到各校巡回授課。當時著名民主人士、社會教育家李公仆擔任學校顧問兼教授。

到臨汾后,蕭紅被民族革命大學安排以文藝指導員的身份開展教學工作。此外,她還積極參與當地抗日相關的文藝與社交活動。蕭軍在《側面——從臨汾到延安》中記載,蕭紅和丁玲率領的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往來密切。她不僅參加該團活動,還借錢參與民大教師聯名捐款,為西戰團購置照相機以表慰問。她還曾到駐臨汾的八路軍辦事處交流,結識了李伯釗等革命女性。在臨汾期間,她還寫下了散文《記鹿地夫婦》,回憶了自己和蕭軍冒險幫助日本進步作家鹿地亙與池田幸子夫婦的經歷。

丁玲在1942年蕭紅逝世后所寫的《風雨中憶蕭紅》一文中,回憶1938年春與蕭紅初識:“那時山西還很冷,很久生活在軍旅之中,習慣於粗獷的我,驟睹著她的蒼白的臉,緊緊閉著的嘴唇,敏捷的動作和神經質的笑聲,使我覺得很特別,而喚起許多回憶,但她的說話是很自然而直率的。”

當時一同前往民族革命大學任教的作家們,分散住在周邊的老鄉家中。蕭紅最初和蕭軍等人擠在一間民房裡,裡屋的土炕睡著她、蕭軍和丁玲,外屋的土炕住著艾青、聶紺弩和端木蕻良。后來她還曾與丁玲住到一起。丁玲回憶,兩人相處十分投緣:“我們都盡情地在一塊兒唱歌,每夜談到很晚才睡覺。當然我們之中在思想上,在情感上,在性格上都不是沒有差異,然而彼此都能理解,並不會因為不同意見或不同嗜好而爭吵,而揶揄。”

然而,民族革命大學因日寇重兵壓境面臨撤離,蕭紅僅僅在臨汾待了不到20天。這時,蕭紅與蕭軍就后續去向產生分歧。蕭軍執意要投筆從戎,隨民大師生轉移后再尋機去五台山打游擊。而蕭紅希望以文化人的身份繼續抗戰,不願留在戰火紛飛的前線。兩人為此爆發了激烈爭執,爭執無果,蕭軍最終留下了“樂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不然就永遠分開”的話,為兩人的感情畫上了決裂的伏筆。

2月23日晚,蕭紅與端木蕻良、聶紺弩一同前往臨汾車站,准備跟隨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撤離,前往西安。蕭軍前來送行,托付聶紺弩多加照顧單純、缺乏處事經驗的蕭紅,然后隨民大師生徒步前往鄉寧、吉縣等地,后獨自渡過黃河徒步跋涉到了延安。

蕭紅一行人先乘坐同蒲線窄軌火車前往運城停留,3月1日凌晨從運城出發前往芮城風陵渡,換乘木船渡過黃河抵達陝西潼關,3月4日從潼關出發,乘坐隴海線火車前往西安,當日黃昏時分抵達西安火車站。在離晉赴陝的途中,蕭紅與塞克、端木蕻良等人合作,創作了描寫山西農民抗日斗爭的三幕話劇《突擊》。

(來源:人民政協報,作者曾任北京日報社記者)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